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努力开创学校“十三五”工作新局面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暨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
学习研讨会上的讲话
校长 汪劲松
(2016年8月23日)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想谈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开创学校‘十三五’工作新局面”。我想汇报的内容,一是对三年多来的转型做一个简要总结,二是分析学校目前存在的主要不足,三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借用习总书记的话说,就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首先,我就三年多的工作从五个方面进行一些梳理和总结。
第一是办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办学理念是指人们对大学本质、使命及功能的基本认识、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它对一所大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多来,全校上下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使命,坚守大学之道,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并在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确立了“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在贯彻办学理念的过程当中,我们形成了以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际化为工作重点的办学思路: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遵循“基于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思想,采取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方式,主要工作重点集中于招生环节、培养过程和就业指导三个方面,首先开展的工作是重构培养方案,并以此支持培养理念,从教学管理上逐步实施完全学分制,来保障新培养方案的实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明确了师资队伍的建设路径是“培养”和“引进”有机结合,重点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教师培养和人事制度改革,其中人事制度改革采取的思路是“分系列、准长聘、责权利、AB轨”;我们在科学研究方面,明确了科学研究的定位是“顶天、立地、育人”,确定的科研方向是聚焦“重基、强军、拓民”,科研的导向是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和颠覆性;在国际化方面,我们明确了国际化是学校现阶段的核心发展战略之一,实施的方法是“走出去”和“引进来”,工作的发力点是名校、大师和活跃领域,采取的措施是将国际化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推动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提出“正合奇胜”的思想,就是要在坚守上述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的同时,谋划实现加速发展的改革创新之路。
第二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年多来,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出发,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并在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培养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围绕提高生源质量,学校把招生工作作为全年性的常态工作,动员全校力量投身其中。我知道,每到暑假前夕,很多学院的院长、书记、系主任、大教授都忙着全国各地出差,投入了很多力量去招生宣传。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大家从理念思想到行动真正重视招生工作了。我们讲,学生培养有三个环节特别要抓,第一是招生,第二是培养过程,第三是就业。招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你有好的原材料,你就更有可能把他们培养成才,学生成才的概率就更大。从招生办提供给我的数据看,学校生源质量在2014年、2015年逐年攀升的基础上,2016年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有26个省最低位次较2015年有所提升,其中有3个省最低位次提升超过1000名,有10个省份最低位次提升超过500名。高分段考生明显增加,有26个省录取平均位次提升明显。说明这三年我们的生源质量是逐年提升的。
围绕培养环节,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重构了本科生培养方案,实行了完全学分制。按照“给通才制定规则、给天才留出空间”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必修课程体系,向学生提供成长成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素养训练;另一方面,通过选修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所需的多样化学习资源;同时,尽量使指令性的课程不占满学生所有的学习环节,以留出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同时增加学生科研训练学分,积极鼓励学生课余参加各种科研探索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建立以院士、知名学者领衔的“创新人才培养特色班”,鼓励有才华的学生真正以兴趣为导向进行学习。
积极改革知识传授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鼓励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多元考核评价方式。比方说慕课,我们现在共立项建设了40门慕课,其中,在国家级平台已上线9门、省级平台即将上线3门,有近百位老师将在线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上千名学生从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获益;动力与能源学院对《气体动力学》课程进行了考试模式改革的尝试,推出了包括讨论式课堂、设计验证综合实验、综合答辩考核在内的改革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课程资源。一方面,我们加强开放办学,从国内外引进优秀教学资源。比如,建立“边家村联盟”,进行本科生联合培养;我们与陕师大的本科生联合培养也打通了,与延安干部学院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等;另一方面,对分散在不同学院的同专业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三年来新增课程816门,增幅约46%,部分解决了因人设课问题,有效提升了课程资源的质量。
深化教学管理机构改革。我们建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教学培训、认证、评估、咨询等工作,切实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建立了学生注册中心,以信息化建设为驱动,开展学生注册、运行管理、学业指导、教学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等服务,全面提升本科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我常说,“本科生教育是打基础,研究生教育是上水平,继续教育要增加活力”。对于研究生教育,我们提出“多元化、创新型、国际化”的精英教育理念。学校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建立招生指标动态调节机制、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全过程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等作为改革重点,进一步突出了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第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我们围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是健全高层次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开始形成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我们成立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快速统筹协调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调动各部门、各学院在人才引育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人才工作氛围渐浓。二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人才特区,采取超常规措施招揽海内外贤才,鼓励整建制团队引进。两年多来,人才特区引育“国字号”的青年人才(青年千人、长江、杰青等)16人,占了学校现有“国字号”人才的20%。高层次人才办给我提供了一些论文发表的数据,包括一区、高被引、热点论文对学校的贡献比例,相对说来,要比特区人才数在学校总的人才数中所占的比例大得多;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去年和今年各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是迄今为止学校单篇影响因子最高的;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18次,聘请或邀请40余位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讲学交流,有效提高了学校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三是研究出台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拓宽引才渠道,加大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各类人才项目申报候选人逐年增加,2016年我们申请“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等的人数增幅比2015年超过40%,这也说明大家对人才工作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
围绕青年教师培养,我们构建了从青年教师到杰出学科带头人的人才成长全过程的“翱翔人才工程”体系,为青年教师成长打通渠道。同时鼓励广大青年教师与校内外、国内外同行积极交流沟通,促进各种学科交叉点的产生。大家知道,我们17位青年教师自发组织的基础研究学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通过“杰青论坛”等形式,为校内外、国内外的青年学者们在一起进行学术研讨、项目合作和资源共享等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一些青年教师通过这种主动的学术碰撞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这个研究会还产生了几位优青和青年长江。我希望基础研究学会的老师们能进一步拓展学科领域,创新组织活动,能够在青年教师中多开展合作,以开拓新的交叉方向,产生出更多的青年学术带头人。此外,各学院都在想方设法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围绕人事制度改革,我们根据“分系列、准长聘、责权利、AB轨”的改革思路,探索“准聘-长聘”制度,构建人员准入退出机制,加大对教师选聘、考核、激励、流动、发展等机制的改革力度。我们去年开始的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是要强调两个方面:第一是强化岗位聘任,淡化身份,不在于“你是什么”,而在于“你在干什么”,这就是淡化身份、强化岗位聘任;第二个重点是根据你的工作业绩来强化绩效对教职工总体收入的导向作用。这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
第四是科学研究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及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谋划布局,有组织地开展科学研究。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在“三航”领域多年的积淀,以“智能无人飞行技术群”、“空天飞行技术群”和“特色海洋科技技术群”为引领,从总体、设计、材料、制造、动力、信息、控制等多方面开展科研攻关;重视能力建设,构建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为骨干的军工核心能力体系及专业规范的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改革科研组织模式,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凸显学院主体地位,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实现管理更加科学,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并且积极推进协同创新,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013年,我校学院科研经费为8个亿,2014年将近9个亿,去年突破了10亿,其中千万级项目达到23项,这表明我们一些科研政策调整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我们的项目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去年的航天领域973项目填补了我校一项空白。学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项目数也逐年提升,2015年是191项,获资助率31%,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今年197项,平均资助率为32.1%,资助总数和平均资助率实现了双增长。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去研究分析这三年获批自然基金的结构、申请人的结构、领域的结构,就会发现,我校自然基金的申报仍有极大的上升空间。此外,国家奖在去年获得2个的基础上,今年又过了4个,其中3个为我校牵头,1个是合作申报。这4个都在材料学院,其他学院还要进一步努力。
我们更加重视科研的育人载体作用。学校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育人中的作用,是我们这几年来始终在强调并全力推动的事情。我举个例子,“翱翔之星”微小卫星的研制成功就是非常典型的科研育人、科研支撑师资队伍建设的例子。6月25日,“长七”首次发射在文昌进行,我去了现场,因为“长七”搭载了我们学校的“翱翔之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此也做了报道。“翱翔之星”是我校航天学院周军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这个团队的主力并不是什么“学术大牛”,而是12名青年教师和20多名研究生。发射前,我在现场和团队的青年教师、学生进行了座谈,给他们鼓劲。当时,我感触特别深的是他们的精神状态、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他们拼搏、踏实的劲头。这些老师和学生都是从2011年欧盟QB50全球征集活动开始,把该领域内最先进的立方星作为研发目标,通过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多个系列的立方星和组件产品,同时还制定了立方星总体设计、系统集成和总装测试的研制规范。我跟他们座谈的时候,还特别深切地感受到了青年教师和学生们参与这个活动的收获感和成就感。这就是我们科研育人的作用。类似的,我还想说,我们的人才特区引进的许多长江、杰青,真正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了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上。比如说,航海学院陈景东、光学影像分析与学习中心聂飞平等一些老师,他们在学生的培养上花了很多的功夫。聂老师在来校工作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指导2位本科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我们应该牢记,大学的科研和研究院所科研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学的科研具有育人载体的功能。通过前面所说的任务和丰富的科研活动,我们要让学生真正知道什么是国家战略,什么是前瞻性的课题,什么是大团队的合作。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人生追求,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是国际化战略不断深入推进。一方面,我们积极走出去,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想方设法寻求与国际知名大学在本科层面进行成规模的联合培养,与119所国外高校和机构保持着活跃的校际合作,三年来建立了17个国际联合研究机构。另一方面,我们想方设法将著名的学者、好的理念、研究方向和课程体系引进来,建立适应国际环境的人才培养体系,三年来建成2个“111”引智基地,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聘请了50多位国际著名学者作为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2位外国专家获“国家友谊奖”,总人数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今年5月,西工大-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这是一个联合的办学机构,主要针对本科生的教育,四年都在西安,学生可以获取两个学校的学位。这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获批的联合办学国际合作机构。我们可以把这个合作办学机构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平台,来引进海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学校原来那种“全英文课程开设的面小、国际上最新教材引用少、学生访学项目少、学生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少”的现象,有了很大转变,全英文课程授课专业和学科增加到9个,留学生人数突破千人大关,学生结构逐步优化。学校海外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和2013年相比翻了一倍多,同期具有一年以上国外进修经历的教师比例从35.8%上升到52.4%。今年,学校成为“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和“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轮值主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国际教育合作为核心的高水平国际交流活动,有力地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三年多来,学校的各方面工作从整体上有了一些进步,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面对国家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面对学校发展确定的远景目标,面对“十三五”期间的阶段性任务,我们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
比如,就拿教授上讲台来说,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教授必须讲授本科生课程,甚至明确提出“教授如果不能授课,‘教授’称号将被取消。”我这儿有一份教务部门基于系统排课统计出来的数据,目前,未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副教授还有不小的比例。我在想,一个想奔“一流”的大学,学校里面部分“一流”师资不能给本科生上课,这是不是没有坚持“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一流”,我们没有充分把最优质的教学资源用在学生培养上,那么学校建设“双一流”的目标也只能是画饼充饥。
还有,我们刚才讲人才引进和培育看起来有很大的变化,但实际上我们的顶层设计和针对性不强,引进的途径和办法偏少,管理的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用人制度相对有些僵化。我们一直强调要有灵活多变的用人机制,不能只用一个模式和单一的用人类型。
刚才我讲的这些例子,只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小部分,总体来看,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已经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的改革发展。这也是我想讲的第二部分内容。
第一,对于办学理念的认识仍需进一步深化。办学理念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特别是经过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正式确立,已经逐步深入人心,但在转化为自觉行动上仍有一定差距。办学理念不是简单的写在纸上、挂在嘴上、悬在墙上,不只是我们“物理围墙”之内和“八小时”之内的事情,而是要与学校办学目标、岗位职责、自身发展紧密融为一体。比如,上学期末发生的错印学位证的事情,相关工作人员没有精心去做,麻痹大意,导致了出错。谁都会出错,出点错倒不是什么大事,及时改正就好。我最关注的是出错之后,有的学院的同志是怎么处理这个事情。他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要尽快改正,而是一副“官老爷”的样子,告诉学生“你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把错证交回来,否则责任自负”。我在想,我们考虑任何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而不是你自己的方便。“五个以”是个体系,“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讲的是大学做任何事的出发点是学生;从这个出发点开始,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培育人而进行的,其他“三个以”表明我们在育人过程中追求的价值取向是学者、学术、责任。在办学过程中,这五句话我们都会背,但出了事之后惯性思维,没有转换角色,没有从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角度去想问题,如果我们真正以学生为根,就不会对学生说那样的话。所以,我觉得我们距离把“五个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差距还很大。还有一些小例子,比如,每年的暑假,我们总会有一批大四推免的学生面临本科宿舍被收回,研究生宿舍还没分配,导致这些孩子在假期做科研没地方住等情况。这些问题老师和学生们提了多次,但职能部门可能会出于安全和责任等考虑,左右为难,不了了之。如果这些问题从“五个以”出发,我想我们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还想给大家讲个我们附中的例子。今年高考我们附中有个701分的考生,他是个农村的孩子。为了他能被名校录取,附中王永智等老师花了将近13个小时想方设法联系相关方面,最后顺利让他上了理想的大学。说实话,多这一个或少这一个被名校录取的学生,不影响附中在全省的排名。这个孩子也不是附中哪位老师的子女或亲戚,只是个普通的农村孩子,但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想,13个小时的努力只是为了让这个孩子的人生发展有个好的起点,这是真正把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放在了心上。因此,我们的办学理念真的不是拿来念的,而是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上的,我们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以此为评判,都要符合这个理念。
第二,学院办学主体地位亟待落实。长期担任剑桥大学学术副校长的阿什比勋爵曾说“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按此逻辑展开,我想,“把合适的事情交给适合的人和组织去做”应该是现代大学制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近几年的假期干部会以及校内不少会议上,我多次强调要实现由“校办院”向“院办校”转变,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这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回过头来看,这一转变并不明显。一是以学院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尚不到位。在校院关系上,一些职能部门在工作中刚性管理色彩还非常强,对学院工作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具体情况考虑不够,导致各项工作中的精细化程度不够高,学院一级仍担当执行、配合、服从、接受等角色。同时,一些学院主动担当意识、创新意识不够,不能依据学院学科发展需求主动谋划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并积极与学校协商。二是面向学院的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形成。既然要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如果不能及时到位地给学院配备资源,就好比“要让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目前在人力、物力、财力等主要办学资源中,人力资源我们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和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部分往下转移。物力资源也逐步向学院下放,但还存在配置不科学、使用效率不高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我们缺乏资源配置之后使用效率的评估机制,我们的财力资源要想实现校院两级预算,还存在较大差距。学校主要办学资源中的一些核心、关键的要素还没有真正实现下放,甚至连下放的任务书、时间表、责权利清单都没有做出统一的规划,这些一定都需要校院两级同心协力、共同研究。三是学院内部管理能力相对不足。学院内部决策、监督机制不完善;学院机关的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管理机制转变的需要。如果管理权限进一步下移,学院在学生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国际化等等方面,是不是有完善高效的组织机构、业务精湛的人员来承担这些管理任务?我认为,目前大部分学院还停留在上传下达、统计数据等一些基础工作层面上。
第三,以开放办学实现突破发展的措施亟待加强。大家都知道“视野决定高度”,我们可以去看一看,但凡世界一流大学都把“开放办学”上升到了学校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来加以谋划和推进。我也说过,我们认真去总结全世界建校历史短、但成为世界知名大学的高校,无一例外都靠开放办学实现发展。我们学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开放办学的视野逐步打开,但还不够宽阔,措施还不够务实有效。面向国际,我们引领原创的少,模仿借鉴的也不够多;主动“走出去”的少,主动“迎进来”的也不多。面向国内,我们同国家主要部委和军工集团的联系沟通缺乏深度;与民口的国家计划对接太少,“十二五”期间,民口十几个重大专题,上千亿的科研经费,我们占多少份额?我也请科管部统计了一下,“十二五”期间我们民口重大科研项目经费总共是6800多万;与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缺乏广泛深入、实质性的合作。这其中一个核心的原因,就是我们有相当大比例的干部和教授缺乏主动向外发力的拓展精神,部分同志的眼睛主要向内看,学校给了我什么条件、什么资源?为什么给他的资源比给我的多?有的同志在争取校内资源的事情上,干劲十足,但拿到的资源不符合心意时,意见就很大。我倒希望我们的各级干部和学者们把这股劲儿用到向外发力上。我在很多外单位调研时,我们的校友告诉我说:北航是我要做什么,想方设法列入国家计划;哈工大是我能做什么,与上级部门积极对接;西工大是我会做什么,指南下来后再申请。我不知道是不是确切,但我真的觉得我们主动向外发力、主动拓展的精神太缺乏。我们有的学者、学术带头人这方面做得很好,但是比例太低,就整体师资队伍来讲这种力量还不够。外面很多单位形容我们西工大人的优点是很老实,缺点是太老实。类似这样的话我听到了许多,我倒认为“实”的确是西工大人最大的优点,但我不太认可“太老实”是缺点。我认为,如果我们在“实”的基础上,强力开放创新拓展,西工大的发展一定会更加迅速。
第四,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亟待提高。先进的管理意识和措施,是形成科学有效管理的基础,也是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前提。尽管在三年多的工作中,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对“大学管理的宗旨是服务”“服务对象是师生”“管理方式以协商为主”等观念有了一定认同,但在管理实践中,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际化等重点工作中,仍存在“说的说、看的看、干的干”协调推进不够的问题。总的看来,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管理人员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由于学习不及时、不到位、不深入等原因,我们一些同志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现象,跟不上国家改革发展形势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步伐。二是开展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不够。有些职能部门和学院考虑本单位“小盘子”太多,从“一盘棋”角度出发考虑不够;单一部门的改革措施多,多部门联动的改革措施少,很少见到多部门联动出台的政策制度。我到西工大这几年,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一个怪现象,那就是经常存在“主角唱独角戏,配角少唱戏或者不唱戏”的情况。比如,校领导批示一个文件,让发展规划处牵头,其他几个单位配合处理或者研究一下,然后出台政策,到头来成了牵头单位一家“单打独斗”,配合部门只是“意思意思”,没有积极发力,没有抱团取暖、齐心协力的意识,合力自然就难以形成,这与“三个和尚没水喝”故事中所揭示的道理是一样的。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我们职能部门的干部没有协同合作的能力或者没有协同合作的本事?我觉得不是。我认为是我们缺乏干事业的追求,问题出在精神层面。再给大家举个例子,上学期末给学生宿舍装空调,这是全国高校都遇到的问题,装不装,怎么装?我2013年来的时候和相关部门商量过,但当时说还不能安装,涉及好几个部门,涉及面太广。今年放假前,我说这事一定要做。装空调涉及到学工、基建、后勤、规划、国资、招投标等多个部门,需要靠合力协作才能完成。通过学校加班加点,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学生口牵头,很快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现在,我们的空调安装方案比整个西安的其他高校都要优惠,学生们会看、会比较,自然非常高兴。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我们西工大职能部门有协作的能力,至于为什么很多事情做不好,问题还是出在思想层面。三是工作责任落实不够到位,执行力不够。制度出台到落实过程中,二级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执行拖泥带水、推进左顾右盼,导致效果层层衰减,不尽如人意,有些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既损害了学校的发展,也伤害了师生的感情。
当然,这些问题不是单一存在,也不是存在于简单某一方面,而是普遍地、交叉地、深刻地存在于我们很多工作当中,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十三五”规划就很难从纸面落到实处,我们的近期、远景目标都将无法实现,等觉得学校的发展不行了再来思考这些问题就已经晚了。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想谈一谈下一步需要重点开展的一些工作。
一、统一思想,持续深化对办学理念的认识。我为什么这么强调这件事情,因为这是我们办学的指导思想。希望我们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某一件事情不知道怎么处理时,就回到这个原点上,从这几点来评判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该做什么样的决策。因为,“五个以”的办学理念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坚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目标,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规律,不断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同时,“五个以”的办学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学校发展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着眼于学校未来发展所提出来的,是学校未来建设发展要一直坚持的原则,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要深化对“五个以”办学理念的认识,真正内化到骨子里。
二、深化综合改革,进一步落实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按照中央“放管服”的要求,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通过学校的放权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这是大学治理体系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努力整合优化资源,释放学院办学活力,既保证学院有自主调配、自主发展的空间,也使学校能够集中精力谋大事、成大事。对学校而言,要站在全局、战略的层面进行决策和领导,对各项工作进行宏观指挥、协调、督促和检查,确保放权工作规范运行。学校层面要加快研究资源配置改革的具体措施,制定任务书、时间表,为更好地发挥学院主体作用打好基础。我希望掌握资源的各个职能部门和分管的校领导要真正、尽快地研究资源优化配置的改革,如果遇到困难,我们整个班子可以协调解决。对职能部门而言,要做好论证,构建放权清单,做好“减法”,防止“空放”“乱放”;要做好规划,理清哪些权力必放、哪些权力早放、哪些权力多放,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要做好调研摸底,稳步推进,防止事后“翻烧饼”;要随着职权、事权的减少,部分机关管理人员分流到学院,逐步实现重心下移、减员增效,真正形成“小机关、大学院”的机构格局。我也希望,在厘清放权的同时,还要进一步研究校级机关职能转变,明确定位,强化服务,形成科学的校院管理体系。对学院而言,要练好“内功”,主动“接权”,防止“叶公好龙”。学院须在自身治理体系方面加强建设,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教代会、第三方咨询或评价等制度,确保决策高效,实现教授治学,并保障师生的民主参与。同时,学院要合理设置管理岗位,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上学期,发展规划处一直在牵头做试点学院工作。我希望试点学院不单是实现发展规划处定下的技术指标,还能从整体的管理模式、体系、治理方式等方面都作改革,真正激发学院的积极性。这样做下去,一些指标自然而然会达到。我还要强调的是,在这件事上,学院要主动,因为各学院的学科特点不一样,发展阶段不一样,实力不一样,其发展现阶段需要配置的资源包也会不一样。只有学院主动分析自身的发展需求,学校合理配置资源,才能真正有用,学校各学院才能实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学校才有活力。
三、加大开放办学力度,进一步提升突破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举个例子,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近些年迅速崛起。他们最近五年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单上的名次逐年提升,从2011年的108位到2016年的64位。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得益于他们在开放办学方面走得早、做得深。他们大力倡导开放办学,不仅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参与很多教育科研联盟,还在世界范围内与政府、企业及高等教育机构展开广泛合作。这是他们排名上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我们首先要进一步拓展开放办学的思路,坚持统筹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速开放办学进程,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办学格局。其次要深化开放办学机制改革。要对标一流,加强调研论证,制定体现国家战略需求、符合学校发展目标要求的具体措施。通过学科、人才、师资队伍、科研、行政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具体举措,不断提升开放办学的质量和水平。特别是对于学院而言,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谋划,从幕后走到台前,积极走出去,开展合作交流。同时,要进一步拓展开放办学渠道。不在北京不是我们与中央部委“合作难”的借口,部属高校身份不是我们在地方“融入难”的口实,国防军工特色更不能成为我们“近军疏民”的标签,我们要面向国际、面向全国、面向区域,科学谋划、敢闯敢试,主动出击,变“坐等答题”为“参与出题”。我们要走好面向国际市场的路,特别要发挥好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合作办学的高端效应;走好面向国家主要部委和行业的路,努力发挥校友资源;走好面向陕西、西安以及高新区等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路。这几个月,我们深圳研究院的工作进展非常快。学校要支持深研院这个平台,要用好这个平台。我希望学校能在军民融合、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为地方量身打造,以服务贡献求得支持,这样才可能充分利用到地方资源。
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育工作。师资队伍决定了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以及学术声望,是解决目前学校各种瓶颈问题的关键因素。说一千道一万,人不行什么都不行。没有强的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再好的理念和规划都是空话。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一定要根据学校和学科的发展,进行系统思考和多方面辩证考量。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敏感性。我来西工大的时候就说过,要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打破框框,引进人才,每位学院院长要把引育人才作为办院的重中之重,现在我仍然是这样的观点。“针对性”意味着要跳出近亲繁殖的小圈子,真正引进学科、学院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目标就是学院或者学科新方向的开拓和优势学科的强化。我们都说西工大的学科面较窄,需要靠人去拓展,所以必须真正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去引进人才。“十三五”规划期间,除了正常预算外,吴亚军校友再捐1亿元,学校配套1亿元,全部用于师资引进。学校在人才引进上是下了很大决心的,我希望这件事情的主体还是在学院,因为学院最了解需要什么样的人,了解怎么发展。包括学科建设的资金,我的想法也是“钱随人走、钱随平台走、钱随新方向和新学科的拓展走”。如果一个学院没有引进杰出的人才,没有新的拓展方向,也没给学校提供大的研究平台,就难以拿到资源。“敏感性”,主要讲要特别关注从事新兴方向、有潜质的年轻学者,哪怕他们当时还不是那么有名气。举个例子,2010年,刚刚从海外大学博士毕业的周涛因为在统计物理方面的突出表现,电子科大就破格聘任27岁的他为教授。29岁时,周涛成为中国科技奖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目前,据中国科学报报道,他的论文引用过万次,他创立、联合创立和投资的大数据企业市值过了百亿。这类人才对学校发展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盯紧学科发展的热点,瞄准各种潜在人才去挖,这样对新的生长方向才有利。另一方面,要极度重视对我们自己青年人才成长的支持力度。这里的“支持”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形成支持性的政策和措施。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要起到激励、引领、驱动的作用,继续搭建不同层次人才成长的台阶,做大后备人才规模。比如,一个青年教师刚刚留校,要求他达到院士的水平是不太可能的。我们就要搭建好青年教师的发展平台,设计好青年教师在西工大发展的路径,每一个台阶支持的重点、力度、方向都不一样,这样就形成了支持性的政策和措施。同时,我们制定措施要有延续性,要成体系,要从青年教师成长的整个支撑体系去审视和研究。第二个层面是要营造支持性的学术环境。一个好的学术环境一定对应好的考核评价制度,这样才能激发广大教师的创新、创造力。我们要探索对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能不能引入国际同行评价,能不能以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成效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下一步我们要制定的讲席教授制度,就是基于一种自由、宽容、探索的考核评价机制,努力使我们的人才摆脱数量考核的束缚,真正从学科、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上对学者进行考核,真正形成学术自由、尊重个性、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我想,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要有不同类型的评价体系。举个例子,我们只有爬到山顶才能四处转转看各种不同的风景,还在半山腰时就“想怎么走就怎么走”,那么,这支队伍永远也到不了山顶。
同志们,学校“十三五”规划经全校上下广泛研讨,确定到“十三五”末的目标是:形成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定规模的、在国内外有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实现科研工作创新能力的提升;形成国际化办学体系,主要办学指标和整体办学实力达到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水平,学校稳居世界主要大学排行榜。今后五年,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加快推进规划的落地,尽力实现这些办学目标。稍后,炳波副校长将向大家通报学科评估的进展情况;小朋、保维、国强、卫红四位副校长,还将向大家报告专项规划实施的思路和举措。对于具体的落地措施,我就不详细说了,只提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方面,要确保目标任务分解到位。常委会已经提出,要狠抓规划的落实,以后每年要报告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十三五”中期要进行专项自我评估。同时责成发展规划处、学校办公室牵头,制定规划目标的任务分解表,把每个目标、每件任务、每项措施分解到分管校领导、具体职能部门和学院,形成一个明确的责任体系。对学院来说,要按照这个要求,做好学院“十三五”规划。只有把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做实了,才能形成对学校整体目标的有效支撑。
另一方面,工作中要竭力谋求创新、谋求变化,开拓性地开展工作。近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新的政策。比如,人社部已经明确下一步改革重点将取消高校、医院的事业编制。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建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如何加大引人工作步伐、如何发挥岗位管理最大功效。比如说,国务院“放管服”改革中关于科研、财务、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办法,这些措施精准有力,有些举措推出的节奏和力度甚至超出我们的预想。这说明国家政策改革力度非常大,我们怎么才能准确理解这些变化,并不断创新,这些都是挑战。如果我们脑子里还是按传统想法去走、去做,就会出问题。我们部分干部、教授不太关注国家、中央的会议和出台的政策,认为与自己做科研无关,这种观点太片面。这些会议和措施会决定国家大的投向,决定国家向哪个方向发力、政策有什么变化,这些都非常重要,我们要对这些事情非常敏感。
同志们,年初16位学院院长对各自学院“十三五”规划和实施举措的介绍,今日犹在耳边,令人振奋。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把振奋的精神状态转化为推动规划落实的执行力和战斗力。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本书《狼图腾》。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狼的许多难以置信的特性和战法。比如,狼不打无准备之仗,每一次战斗都组织严密、章法严格,都会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和堵截;狼还深谙最佳时机进行出击,在战斗中保存实力、麻痹对方的同时,在攻击对象最不易跑动时,突然出击,置对方于死地。我认为,在当前学校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更需要多一些狼性。社会上有种说法,就是按区域划分为东北虎、西北狼。我们一定要具备西北狼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灵活万变的智慧,在2016-2020年这个关键五年推动学校各方面事业取得明显提升。我们必须彻底释放干事创业的强大能量,做到有备而战、抢抓机遇、团结协作、奋勇拼搏,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投身到“十三五”规划的落实中去,为学校的明天贡献西工大人的聪明才智!
谢谢大家!